航海技术系目前开设的专业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三个专业。“航海技术”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航海技术系校友遍布海内外,影响深远。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特色鲜明

秉承与坚持船政学堂“前厂后堂”的办学理念,探索不同专业背景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证书、带薪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跟踪国际、国内海运业的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船舶搬到学校”,将“课堂搬到船上”,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境训教,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1、2014年“创新国际航海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质量首轮评价交通运输大类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均排名第一。

3、拥有五门省级精品课程:雷达操作与模拟器(2005年)、航海学(2007年)、船舶结构与设备(2007年)、航海气象(2008年)、海上货物运输(2009年)。

二、优秀的教学团队

1、“航海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

2、2008年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福建省级教学团队。

3、校企合作编写的高职“十一五”规划教材《航海学》,荣获教育部“十一五”精品教材。

4、以“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通过“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用一批”的方法,强化了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团队专任教师有: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13人(其中远洋船长7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十佳交通标兵1人,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师德标兵1人。

三、一流的场地设施设备

建有大型航海操纵模拟器实训中心、GMDSS实训室、雷达与ARPA实训室、电子海图实训室、船舶结构实训室、航海仪器实训室(GPS、AIS和罗经)、模拟驾驶台、“船政”轮水上实训基地等设施设备总值1000多万。场地设施设备满足《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修正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等相关规定,实现了将“船舶搬到学校”,实境训教的目标。

四、互惠互利,校企深层次合作

秉承船政学堂工学紧密结合的厂校合一体制,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吸引企业真正、稳定、持续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实现校企双向开放,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航海技术系与福建省轮船有限公司、厦门轮船有限公司、福州佳信国际船务有限公司、福州华洋海事中心、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挪诺航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中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等近10家企业形成合作联盟。长期以来,航海技术系坚持与联盟中的企业机构在实习计划安排、工学交替运行模式优化、管理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顶岗实习锻炼机会,实现毕业与就业无逢对接。

五、获国家海事局批准开展职业适任资格培训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项目

船长、大副、三副、GMDSS通用操作员、高级值班水手、值班水手、海船船员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精通急救、高级消防、船上医护、船舶保安、油船和化学品船货物操作基本培训、油船货物操作高级培训、大型船舶操纵和驾驶台资源管理等二十一项培训。

过渡期岗位适任培训项目: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和驾驶台资源管理(BRM)等。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船政学院充分利用师资与设施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船员职业培训,近三年培训船员约3000名,学校收入约800万元,为航运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学院重视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工作。近三年来主持完成了“创新国际航海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基于AIS探讨台湾海峡船舶安全航行”等四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平潭海峡大桥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管理程度研究”等两篇论文获第九、十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利用大型航海操纵模拟器为港口、桥梁和航道建设构筑研发平台,通过横向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是我院社会服务工作的新亮点。近三年主持完成了包括“平潭铁路海坛海峡大桥船舶通航安全模拟试验”、“福州港可门作业区4#、5#泊位30万吨船舶通航安全模拟试验研究”码头航道工程通航安全评估、船舶产品验收规范制定等在内的十几项科技服务。通过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教师既更新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技术能力,也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从而保持了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同时社会服务工作也为学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学院知名度,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